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水接南北江河 客接帝相僧烈 | 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故事之“瓜洲古渡”
  发布日期: 2023-03-21      访问量:

水接南北江河,客接帝相僧烈

江洲名渡幽园,瓜洲小镇大观

千年古渡瓜洲,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江河风光、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风光之渡”“商贸之渡”“军事之渡”“文化之渡众多美誉,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乃至全国众多知名古渡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现如今,经泵站提升,景观改造,一座优美的古渡公园,伫立扬城南滨,讲述着江河故事,时代新风。

(瓜洲运河)

在中国的历史地理版图上,瓜洲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万里长江东流,千里运河纵贯,瓜洲就位于这两条中国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点上。

瓜洲原为长江中之沙洲,位于古运河入江口,由泥沙冲积而成。魏晋以后,逐渐露出水面,因其形如字,故名瓜洲。之后,人们聚居成村,至唐代设为镇。随着沙涨,瓜洲与江北岸之扬子津相连。

唐代中叶,瓜洲淤涨日盛,既与扬子江北岸的扬子津(又称扬子渡)相联。隋唐时扬子津曾是重要渡口,尔后由于江沙淤积,自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润州刺史齐浣为保障漕运,在瓜洲开凿运河。河道南到江边、北至扬子津与古运河相连,全长25里,史称伊娄河。由于伊娄运河的开挖,使瓜洲成为自唐代以来最重要的漕运和盐运的枢纽。从此瓜洲扼长江、运河之咽喉,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

南宋时,瓜洲始筑城。

在明清最为繁盛的时代,瓜洲更是成为各类物品重要的集散地和商贸城。商贾之集,冠盖络绎,居民殷阜,第宅蝉联,甲于扬郡。作为交通枢纽、商业重镇、人居佳境的瓜洲,百业兴旺,富甲一方;瓜洲因其七省通衢、漕运要道、防江控海重地的重要地位,在历史上建有瓜洲城,设有行省、都督府、江防同知署、管河通判署等重要的国家机构。

明代瓜洲图(原图收藏于镇江博物馆)

然而,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开始,瓜洲屡经江流冲击,岸城陆续坍塌,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瓜洲全部坍入江中。

清末,瓜洲城坍入长江后,当地百姓在原城西北的四里铺,又建起了新家园。一度消失了的瓜洲镇,复又繁华起来,继续担当着沟通长江南北交通的重任。直到1912年,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中国南北交通的重点开始移至南京浦口镇。从此,瓜洲失去了中国地理和历史上著名的漕运枢纽地位。

古往今来,瓜洲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无数著名的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瑰丽诗篇。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诗至今仍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唐代张祜写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

唐代,鉴真大和尚从这里东渡扶桑,传播宗教律法和华夏文化;马可·波罗曾漫游瓜洲市,撰写了游记传播四方;清代康乾二帝分别6次南巡,驻跸瓜洲,并于锦春园建行宫。

在这里,闻名中外的当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诗叹云: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


沉箱亭和杜十娘广场

南来北往的过客,在瓜洲不仅留下了足迹,而且演绎出众多精彩纷呈的世间人和事。

今日瓜洲,其运河枢纽作用依然重要,积极担当着扬州让古运河重生龙头作用。

瓜洲伊娄运河,是大运河扬州段的重要节点,于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点。201411月,为迎接世界遗产专家组对大运河的评估考察,邗江区申遗办制定了《大运河邗江段环境整治方案》,要求完成垃圾清理、堤防加固、河道清淤、绿化整修、沿岸立面改造,建筑风格协调等工作,使其顺利通过世界遗产专家组的评估考察。

2017年,《瓜洲运河四里铺段保护整治方案》中提出,将遗产保护与特色小镇口袋公园建设相结合,并兼顾周边区域内景观、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功能关系。这些努力都体现了对文物的重视与保护。


如今的瓜洲镇,是由原来江北岸的四里铺衍变而来的,经后世建设,逐步恢复繁华。

沧海桑田,时空变化。现代瓜洲新城以其崭新的面貌和旅游环境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一颗闪耀在长江与运河交界处的明星古镇。

除了历史遗产,瓜洲还拥有整个长江中下游保存最完好的滨江生态湿地,芦花三十里两岸尽芦花等自然景观独具风情。

瓜洲古渡公园既是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又是风光秀美的水系公园。被评为江苏省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百项特色示范工程之一。

来源:扬州市世遗办

撰稿:陈雨欣、王子充

初审:姚家仪

复审:杨家华

审签:朱媛

  • 202303210927262020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