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州来拢湾头,鹤鸣虎啸玉工优;
古运盐茶兵粮过,扼踞东门守吾州。
大运河扬州段河道主线至湾头分为多道,一道向南至六圩(1958年新开运河),一道向东入运盐河(今通扬运河),一道折向西南入扬州市区大运河,其分道处湾头镇因盛长茱萸树,故古时曾名茱萸湾。
(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湾头闸位置图)
这里曾遍插茱萸,是运河进入扬州的门户、为运河上的重要码头。
如今,茱萸湾是扬州生物多样性的样板,是文旅小镇的典范,是玉石流光的圣地,运河古镇正熠熠生辉。
湾头镇故称茱萸湾,历史上位置显要,在漕运、盐运、水运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在汉代茱萸湾就已形成,至隋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茱萸湾便成了从水路进入扬州的重要门户和漕运、盐运的重要港口。
隋开皇七年(589年),开三阳渎(即三阳河)由茱萸湾(今湾头镇)至今江都区宜陵镇,经樊川镇接高邮、宝应三阳河至射阳湖入淮。隋仁寿时,再次复开,用于漕船通行。
隋、唐时,湾头有没有设置埭堰,史载不详。唐代湾头已成为重要港口。
唐诗描绘了这里的水色风光:“半逻鸢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日本和尚圆仁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就是沿着运盐河至湾头达扬州的。在他回国后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称湾头附近的大运河为城北江。
北宋时,湾头为江都(今扬州)七镇之一。宋初,为了蓄水,筑设茱萸堰与斗门。仁宗天圣(1023~1031年)中,茱萸堰被废除。
宋嘉佑时,利用通扬运河进行海盐运输。宋熙宁时整修了泰州至如皋段运盐河。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初,淮南连年干旱,漕运不通,扬州尤为严重,重新筑茱萸堰拦蓄水源。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下令“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莆堰,务不要通敌舟”,惧怕金人南侵,通扬运河遭到严重破坏。
元延佑时,大运河浅涩无源,进行过疏浚。元末至明初,私盐猖獗,通扬运河失修,濒临湮废。明宣德时,江都白塔河开挖以后,江南漕船经白塔河入通扬运河至湾头抵运河,通扬运河再次兴盛起来。通扬运河时兴时废,皆因地处沙土地区,淤积严重。
明清时为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
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建湾头上下二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分黄导淮”,淮河经邵伯湖南流,过壁虎桥、凤凰桥,入通扬运河,东注芒稻河入江,使湾头成为淮河入江第一门户。
这里是大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先后12次南巡都曾经过此地。
20世纪70年代古茱萸湾老街
湾头现存茱萸湾古闸,保存了历史的原有风貌,是湾头与大运河密切关系的实物见证。
长江运河八百里航运,有“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之物,其中“二虎”就在湾头老街。现今“二虎”只剩下一虎,而且是无头壁虎,但形状依稀可辨。当地人回忆,1954年百年一遇的大水,水位只涨至壁虎脚下。
沿着老街东段光溜溜的青石板小道直往东南方向,即见到“石壁虎”,头北尾南。
据《壁虎石记》记载:“明万历年间,扬州连续多年在6—9月份,霪雨连绵,昼夜不止,江湖泛涨,灾情严重。为祈江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置石雕壁虎一对,放置于湾头古街北端河边,形成淮扬‘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之物。”
相传原先有两只石壁虎,后来母壁虎跑了,只剩下公壁虎守在古湾头,有一天,一盐商的船停泊靠岸,公壁虎爬上船偷盐吃被发现后,砍掉了脑袋。
茱萸湾古闸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方志类官方史料中未见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位于湾头镇西街和北街的交汇处,闸区水系和大运河相通,占地面积5429平方米。
闸平面呈银锭形,南北长17米,闸体高5.6米,矶心宽2.3米。两岸尚存驳岸长约200米,青石砌成,每块石料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北、西岸建有砖砌劵门,劵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
闸区西街、北街等老街,仍基本保留着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闸东为避风塘,为船舶避风、停靠的港口。
茱萸湾公园是大运河扬州段重要的自然文化景观。
其千顷绿地由诸多绿色植物自身作围合,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令人心醉的植物景观。
不论在哪个季节,或携友或举家作客茱萸湾,人们都会感受到植物带来的天赐美景。
鹤鸣湖
鹤鸣湖是景区开门水景,原为水禽湖。
整个湖面主要分三大片区:生态水禽展区、涉禽展区及雉鸡类展区。其中,涉禽展区分鹤观赏区、火烈鸟观赏区、天鹅观赏区。
鹤鸣湖共有30多个品种、近1300只珍稀水禽栖息于湖内,其中以鹤最为瞩目。
荷风曲桥
荷风曲桥是一座傍依古运河畔仿树桩造型的曲桥,桥长百米,相传唐朝这里是“石座观荷”的佳境。
在曲桥的鱼池中,放养着数万条日本锦鲤和其它观赏金鱼。
猴岛
猴岛在水禽湖的北侧,猴岛是根据《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的构思建造的,四面环水,四周池杉成林,其山“主峰”高达十米,下方是篆书石刻“水帘洞”三个大字。
在猴岛的东面和西面,均建有赏猴观景的无障碍木制观景台。
猛兽园
猛兽园在猴岛西面,园内有假山、有瀑布。“猛兽园”共分三块,“狮园”和“虎园”毗邻而建,“熊园”建在“猛兽园”的北面,与“狮园”和“虎园”相对而建。
芍药园
芍药观赏区是茱萸湾风景区中最大的园圃。
景区拥有数百个品种和数万株芍药,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扬州芍药节的举办地。
茱萸林
茱萸湾茱萸类植物原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洒金珊瑚和桃叶珊瑚等5种,加上新引种的灯台树、光皮梾木、四照花、红端木、青荚叶5种,茱萸类植物共10种。吴茱萸和食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其他8种都是山茱萸科植物。
除洒金珊瑚和桃叶珊瑚是地被植物外,其他植物或是灌木,或是大小乔木,栽植数量都在100棵以上。
“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这句业内佳话不仅体现出了扬州琢玉技艺的影响力,也道出了湾头千年传承的玉雕文化。
湾头琢玉历史源远流长,玉工技艺闻名遐迩。湾头壁虎坝处的汉墓出土的玉器便可证明远在4000多年前至汉代,扬州就有玉石琢磨工艺。
唐代,随着千里运河的开凿通航,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到清代中叶,进贡皇帝的玉器珍品多出自湾头玉工之手;民国时期,上海、苏州很多玉工艺人也来自湾头。
新中国成立后,湾头琢玉业开始复兴。
扬州玉器厂、邗江玉雕场就此诞生于湾头,湾头成为了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扬州致力于将湾头镇打造成中国玉器特色小镇,依托京杭大运河、古运河、壁虎河等三河三带,有序推进“丝路玉成”隋苑玉文化中心项目,加快“玉创客”工业遗址创意园等一批以水为媒的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再现“上扬州、拢湾头”的水路繁华。
来源:扬州市世遗办
撰稿:王子充、姚家仪
初审:陈雨欣
复审:杨家华
审签: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