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望穿天际全是景 黄白粉黛顺水流|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故事之“瘦西湖”
  发布日期: 2023-05-22      访问量:

人夸江南此湖秀,诗词歌赋童叟颂。

望穿天际全是景,黄白粉黛顺水流。



瘦西湖位于扬州明清古城的西北郊,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全长4.3公里,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在清代康乾时期形成集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于一体的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当他看到这般如诗如画的美景后,不觉落笔写下了一首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后来保障湖也就自然而然的更名为瘦西湖了。

相传乾隆年间,一些盐商为了迎奉皇帝南巡,出资开挖莲花梗新河,直通平山堂,在湖的两岸争相建筑,大至楼台亭阁,曲室回廊;小至一花一木,一竹一瓦,无不别出心裁,扬州的风景和名胜,都荟萃在瘦西湖沿岸,十里湖光,园林相接,连绵不断,形成一条漫长的风景带。

太平天国时期经历战乱,瘦西湖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五亭桥,小金山;解放后陆陆续续经过多次修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改善瘦西湖水质环境,坚持不懈进行规划、管理、保护和建设。197910月,对瘦西湖进行全面疏浚;199512月,对瘦西湖北城河线实施全面疏浚,19962月完成,历时50天,疏浚河道7000多米,清淤16万立方米,疏浚前排水40万立方米,疏浚后给水30万立方米。1988年瘦西湖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大虹桥、白塔、钓鱼台、凫庄、小金山、熙春台、徐园等。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设计精巧、美丽壮观,为清代建造,是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临幸而建。


该桥借鉴了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之景。扬州没有北海的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聚之为一桥,下为桥,上为亭,别具一番情趣。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桥墩由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字型桥基。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乘船从桥下穿过,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

说起这座五亭桥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乾隆国舅、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高恒授两淮巡盐御史。高恒到任的当年,为了迎接乾隆南巡,自己出资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了五亭桥(在那个时候叫做莲花桥),当初桥上五亭都是圆亭,为圆攒尖顶式。后来随着盐商的衰败,扬州瘦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

到了咸丰年间,五亭桥也和江苏很多其他重要景观一样,在太平天国战火中遭遇浩劫,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五亭桥毁于兵火,当时只剩下桥身。在晚清时期画家笔下的五亭桥,有桥而无亭。光绪年间,恢复了一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1928年秋后至1930年春二月之间,因年久失修,桥上五亭陆续倒塌,以至于一个亭子都没有,游人遂戏呼之为无亭桥。到1984年,扬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五亭桥桥基;1990年,再次重修了五亭桥桥亭,至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景观。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扬州这座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五亭桥: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二十四桥因诗而名扬天下。

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大虹桥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桥,如长虹卧波,改名虹桥。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为之作赋,和者先后达7000余人,时人称扬州好,第一是虹桥。虹桥胜迹,遂名闻天下。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

瘦西湖畔的白塔,对于瘦西湖整体景观而言,它使瘦西湖的天际轮廓线有了变化与起伏。白塔高27.5米,比例匀称,玉立亭亭,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相传当年乾隆在瘦西湖游览时看到五亭桥景色,觉得很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只可惜差一座白塔,扬州的盐商为讨好乾隆,连夜用白盐造出了这座白塔,虽然被考证为无稽之谈,但还是被百姓津津乐道。


钓鱼台又名吹台,相传乾隆曾于此钓鱼而得名。钓鱼台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框景艺术,站在斜角45°往前看,正洞呈正圆,五亭桥横卧波光,如莲花出水;测洞呈椭圆,白塔竖立云表,如春笋破土。一横一竖,一彩一素,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加上钓鱼台一景,被称为三星拱照。这里所运用的框景艺术、透景艺术、借景艺术、漏景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我国造园技艺的杰出范例。

民国九年,乡绅陈臣朔在五亭桥东侧建凫庄。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

1915年建于原桃花坞旧址的徐园,是为纪念军阀徐宝山而建的祠园。园门如满月,门额书徐园两字,一楷一草,别有风味,为吉亮工所书。徐园内的主厅是听鹂馆,馆内有一副楠木罩阁,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极为细腻,是现存扬州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穿过徐园,就到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

瘦西湖景区是江苏省唯一一家集世界文化遗产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金字招牌于一身的景区。

它是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完美体现,是东方文明呈现给世界的艺术瑰宝

一年四季,瘦西湖灵动的波光和江南园林的诗意肆意蔓延,八方来客游走于山水之间,慢慢欣赏这旖旎风光。


此外,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项目,通过光影诗画夜游、交互场景体验、花车巡游、千灯夜市四大核心板块,以唐诗为魂,以光影为媒,提炼烟花三月”“云裳花容”“春江花月”“二分明月等十大篇章,将诗词、光影、演艺、亲子、非遗等元素完美融合,形成光彩夺目、梦幻时尚的夜游空间和视觉盛宴。


让人们穿越千年云烟,徜徉在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意之中。



来源:扬州市世遗办

撰稿:陈雨欣、王子充

初审:姚家仪

复审:杨家华

审签:朱媛

  • 20230522111731974003.png